科普宣传

宝宝打疫苗,家长应该避免的5大误区

来源:疫苗圈 更新时间:2022-03-31

宝宝必须按时接种疫苗,但是对于接种疫苗,很多父母都存在一些误区,下面就来解读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。

误区1: 有些疫苗1岁内要打好几针,其实没必要打那么多,打一针就能够保护宝宝

真相:很多疫苗打一次是不够的,有些需要接种几次才能起到牢固的免疫作用(比如无细胞百日咳疫苗,1岁内需要接种3次)。有的疫苗每年都需要接种,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细菌(比如流感疫苗需要在每年流感季开始前接种)。所以,接种疫苗一定要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,不能擅自减少或增加接种的次数。

误区2: 宝宝感冒时不能接种疫苗

真相:很多父母都觉得宝宝感冒时接种疫苗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,因此在感冒期间拒绝接种疫苗。其实研究发现,轻微的感冒是不影响疫苗接种的。但如果感冒症状比较严重,甚至还有其他的并发症,如耳朵感染等,暂时不能接种。

当然,接种疫苗会产生一些副作用,比如发热、出疹子、接种处红肿等。但这些反应不常见,即使出现也是正常的,父母不必过于恐慌。接种疫苗后,如果出现荨麻疹、高热到39C以上或出现惊厥等,需要立即就医。

误区3:宝宝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当中,不能接种这么多疫苗

真相:1岁以内的宝宝要接种的疫苗种类比较多,但有研究表明,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的细菌或病毒在锻炼宝宝的免疫系统,从地上的细菌(比如宝宝吃了掉在地上的饼干),到食物中的病毒,再到空气中传播的粉尘等,健康的宝宝都可以应对这些挑战。专家指出,相比这些,疫苗中的细菌显得非常微不足道,而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菌却可以让宝宝的免疫系统更加强大。

误区4: 接种疫苗就是把细菌注入宝宝的身体,这样宝宝会有生病的危险

真相:目前大部分疫苗都是灭活疫苗,也就是说,宝宝不会因为接种流感疫苗而得流感,也不会因为接种百日咳疫苗而得百日咳。即使有一-些疫苗中有活性很低的细菌( 比如麻疹),引起疾病的概率也非常低,这些结论都是经过大规模临床验证的。

误区5:疫苗会导致宝宝自闭或其他发育问题

真相:这个所谓的“结论”最初来自1998年发表在美国的一本医学杂志The Lancet上的文章,这篇文章指出了疫苗和自闭的联系。后来该结论已经被全世界的科学家证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。杂志专门进行了辟谣,但谣传却从未停止过。但不可否认,疫苗的确会出现副作用,极端情况下副作用还比较严重。

事实上,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,极端情况下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。所以,这是

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。举个例子,如果宝宝不打麻疹、腮腺炎和风疹的混合疫苗( MMR),一且得腮腺炎,出现并发症脑炎的概率是1/300;但因为疫苗副作用而出现脑炎的概率却小于1/100万。这样一比较,利弊就非常明显了。

转发来源:疫苗圈